时间:2022-09-20 17:49:31 | 浏览:649
绵阳(Mianyang),隶属于四川省,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县;西接德阳市的罗江县、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介于北纬30°42′—33°03′、东经103°45′—105°43′之间,总面积20248.4平方千米。
自汉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截至2016年,绵阳市下辖3区、5县、1县级市,常住总人口481.09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0.4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96.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54.0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20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9.0:35.7。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成都平原城市群北部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七大区域中心之一,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
绵阳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01年汉置涪县始,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是我国中医针灸发源地之一,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木俑是现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古往今来,这块土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邓稼先、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蒋琬、宋哲元及杜甫、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或作品。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置广汉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广汉郡由乘乡(今广汉市境内)迁到梓潼县,。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 为镇压少数民族反抗,益州刺史部和广汉郡均迁至涪县,三年后州、郡皆迁出市境。东汉末年,刘备据蜀,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分广汉郡北部地区设梓潼郡(治梓潼县),建兴三年(225)分广汉郡东部地区设东广汉郡(治雒县,今三台县境)。自此后,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县以上政区建置。
两晋和南北朝三百余年间,战争频繁,政区建置变化较大。从隋代后,政区建置逐渐稳定。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市境内只有今市区成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治地,1948年领有绵阳、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广汉、什邡、金堂、彰明10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绵阳专区,属川西行署区。1952年绵阳专区属四川省领导。1953年将广汉、金堂、什邡3县划归温江专区;原广元专区所属广元(驻嘉陵镇)、旺苍(驻冯家坝)、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驻宝轮镇)等8县划入绵阳专区。辖15县。1958年原遂宁专区所属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驻太和镇)、中江等7县划入绵阳专区。撤销彰明、江油2县,合并设立江彰县(驻中坝)。绵阳专区辖21县。1959年江彰县改名江油县。撤销昭化、罗江2县,将昭化县并入广元县;罗江县并入绵阳、德阳、安县3县。绵阳专区辖19县。1970年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地区驻绵阳县。1976年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属绵阳地区领导。绵阳地区驻绵阳市。辖1市、19县。1977年将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绵阳地区辖1市、18县。1979年撤销绵阳县,并入县级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17县。
1985年,撤销绵阳地区,绵阳市升为地级市,设立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江油等7县划归绵阳市管辖。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青川、旺苍2县划归广元市管辖。撤销遂宁县,设立地级遂宁市和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蓬溪、射洪2县划归遂宁市管辖。
1992年10月30日,民政部(民行批127号)批复同意撤销绵阳市市中区,设立涪城区、游仙区。
2002年,安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安昌镇迁址花荄镇,平武县响岩镇人民政府驻地由现集镇迁址至东南约2千米大松树。
2003年7月,撤销北川县,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2005年4月4日,绵阳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涪城区临园路东段76号迁至高新区火炬大厦。
2012年,将原绵阳市经开区和农科区整合为绵阳经济开发区。同年10月,国务院同意绵阳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绵阳市安县,设立绵阳市安州区,以原安县的行政区域为绵阳市安州区的行政区域。[1]
2016年5月,绵阳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行政区划
绵阳市辖3个区:涪城区(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园区),游仙区(包括仙海区、科学城),安州区;5个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江油市。
行政区划面积人口下辖行政区数量涪城区597.7平方公里83.57万人9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2个乡游仙区973平方公里55.38万人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22个乡镇安州区1189平方公里44万人15镇、3乡梓潼县1442.32平方公里38.44万人32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三台县2661平方公里147.50万人41镇、22乡盐亭县1645.45平方公里60.04万人1个工业园区、14个镇、22个乡北川羌族自治县3084平方公里24.11万人8镇、15乡 平武县5974平方公里18.6万人9镇、16乡江油市2719平方公里88.87万人4个街道办事处、40个镇(乡)、1个工业园区备注以上数据均为2016年数据
地质地貌
绵阳市山区占61.0%,丘陵区占20.4%,平坝区占18.6%。地势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地形起伏很大。西北部面对四川盆地的首列山脉为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脉,海拔1000米至3000多米;其西面的岷山山脉和北面的摩天岭山脉,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最高点为平武县与松潘县接壤的岷山山脉第二峰(松潘县境雪宝顶之东南侧峰),海拔高达5440米。东南部属四川盆地盆中丘陵,一般海拔400~600米,最低点位于三台县建中乡郪江河谷的短沟口,海拔307.2米。市境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达5092.8米。
地貌明显受控于地质构造。西北部因分别受龙门山北东向褶皱断裂与岷山南北向构造、摩天岭东西向构造的影响,山脉走向呈北东南西向、与南北向和东西向;山地的形态亦与地质构造和岩性有关。东南部处在扬子准地台川北台陷、川西台陷和川中台拱的接合部位,由于地台基底坚硬,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以升降运动为主,地层受各时期水平运动的影响较轻,有一些舒缓宽阔的褶皱,地层一般倾角不大,形成岗岭起伏的丘陵、台地、方山地貌。
气候环境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县;西接德阳市的罗江县、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0°42′~33°03′,东经103°45′~105°43′。绵阳市呈西北东南向条带状,东西宽约144公里,南北长约296公里。
水文情况
受地貌影响,绵阳市境降水丰沛,径流量大,江河纵横,水系发达。绵阳市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溪沟3000余条。所有河流、溪沟都分别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龙江与西河,全属嘉陵江水系。
气候特点
绵阳市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 14.7~17.3℃。平武县最低,为 14.7℃。绵阳市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最高年与最低年仅差1.5℃左右。绵阳市极端最高气温为 36.1~39.5℃,极端最低气温为 -4.5~-7.3℃。绵阳市降水量比较充沛,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绵阳市年均降水量825.8~1417毫米。其分布特点是:南北少,中部多;东边少而西边多。一般风速较小。仅在冬、春季北方大规模冷空气入侵或夏季的雷雨天气时,才产生大风天气。该市以东北风到北风为盛行风。该市年均雾日在3.3~61.0天。绵阳城区最高,平武县最少。
水资源
绵阳市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量为118.42亿立方米,常年水资源总量为118.82亿立方米,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193立方米。绵阳市主要江河474公里,河长水质为:全年期Ⅱ类水域426公里,占评价河长89.1%,Ⅳ类水域52公里,占评价河长10.9%。
植物资源
绵阳市已知低等植物有菌类植物亚门和地衣植物亚门的真菌纲、子囊菌纲中的13目、60科 、149属、497种,高等植物有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等4门中的9纲、66目、260科、1366属、3972种。高等植物中,孢子植物有苔藓植物门和蕨类植物门2门、7纲、9目、73科、152属、318种;种子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门、2纲、7目、187科、1214属、3654种。绵阳市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红豆杉、水杉、银杏等12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中国蕨等44种。
动物资源
绵阳市已知脊椎动物5纲32目109科791种,无脊椎动物21纲2目9科22种。绵阳市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小熊猫、亚洲黑熊等78种。主要分布在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县、江油市、梓潼县。
矿产资源
绵阳市已发现矿种有铁、锰、铅锌、钨、金、银、磷、硫、水晶、方解石、石灰石、白云石、膨润土、玻璃用石英砂岩、天然气等56种,矿产地400余处,其中黑色金属73处,有色金属25处,贵金属70处、燃料矿产13处,非金属矿产20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有26个矿种,具工业矿床规模的74处。2011年末,绵阳市有22个矿种得到开发利用。
区域人口
根据绵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绵阳市常住人口为 461386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17014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556279人,减少10.76 %。年平均减少1.13 %。
绵阳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1672202户,家庭户人口为437530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14人减少0.52人。
民族详情
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汉族外,还主要有羌族、回族、藏族等40个少数民族约15万人,其中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国内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
综合概述
2014年,绵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增速居全省第9位,较上年提高9个位次。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2.1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05.70亿元、增长10.0%,其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80.11亿元、增长9.4%,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5.59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2.01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51:33。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24.74亿元,增长10.2%,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8.5%,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83亿元、同比增长4.1%。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6.01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1.88万公顷、同比下降0.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93万公顷、增长0.7%。全年粮食总产量215.94万吨、减产0.2%,其中:小春粮食产量50.27万吨、增长3.2%,大春粮食产量165.67万吨、减产1.2%。油料作物产量35.01万吨、增长3.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比上年提高7个位次。“2+4”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1%,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其中:冶金机械产业增长12.3%、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2.2%、材料产业增长11.7%、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11.5%、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1.2%、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增长7.2%。
全市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面继续扩大。重点监测的133种工业产品中,有81种工业产品增长,增长面为60.9%,比上年扩大4.5个百分点。
全市资质以上总专承包建筑企业352个,其中:有工作量的343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3.97亿元,增长27%,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完成建筑安装产值323.96亿元,增长26.3%;完成其它产值10.01亿元,增长57.8%。按控股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69.87亿元、增长12.5%。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0.37亿元,增长7.9%,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完成649.43亿元,增长15.7%,增速比全社会投资高7.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1%,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3.02亿元,同比下降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25.10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22.25亿元,增长8.8%。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0.74亿元,同比增长24.0%。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888.96万平方米,增长13.9%;商品房竣工面积353.37万平方米,增长54.0%;商品房销售面积302.84万平方米,下降7.9%。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4.77亿元,增长13.0%,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比上年提高8个位次。
分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16.32亿元,增长14.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18.45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88.04亿元,增长23.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31.80亿元,增长12.0%;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9.85亿元,增长11.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5.08亿元,增长10.6%。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涨幅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中出现五升三降:娱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