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19:39:29 | 浏览:482
来源:作者微信公众号《虎眼视界》
日前,省党代会提出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虎眼乘势推出一篇《重磅!刚刚,四川敲定绵阳首席副中心地位,绵阳都市圈呼之欲出》,到目前为止,全网阅读量即将100万+,可谓好评如潮。
不少人认为解析得很透彻很中肯,有企业家表示更加增添了投资绵阳的信心和决心。
但也有个别人表示不解,从中国到成渝再到川北,绵阳的地位是不是降低了哦?
虎眼表示,这不是降低了,而是绵阳的地位更加巩固,绵阳优势正在全面绽放。
上世纪90年代,长虹、九洲等科技企业异军突起,让绵阳经济和城市建设走到了西部前列。科技强市,在绵阳打出了范本。
同时,绵阳还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十分丰富。
于是,国家作出了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决定。绵阳科技城建设以长虹、九院和新组建而成的西南科技大学为三大支撑,部级成员单位有18个。
迄今为止,绵阳是唯一一个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现在,绵阳科技城已经拥有30名两院院士、8万多名高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实力在2022年科技城百强中排名第7位!
22年来,绵阳人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科技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负国字号科技城的神圣称号。
中国科技城对绵阳来说,更多的是从城市性质和特色上来说的。一提到绵阳,就想到它的科技,就好比一提到宜宾和遵义,就想到它的酒一样。
只不过,科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具有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绵阳的科技特色,高出其他城市的任何特色和属性。无论什么时候,科技都是绵阳最为自豪的底色和最强的竞争力,中国科技城,永远是绵阳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名片。
当然,绵阳在科技城建设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至今仍存在着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大型科研院所,企业层面创新活力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较弱的矛盾。
也就是说,绵阳的科技资源没有更好地转化成科技资本,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还不够,老百姓对科技城的感知度还不强。
绵阳,仅仅拥有中国科技城这张牌是不够的。
2020年,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绵阳再次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成渝双城经济圈,以成渝两座超特大城市为核心,圈定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旨在打造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继长三角、粤港奥大湾区、京津冀之后世界级的城市群。
成渝双城经济圈,成渝长期双星闪耀,缺乏一个具有“传帮带”,让这个城市群形成阶梯效应的二传手。
为了破解“哑铃”矛盾,绵阳,这个从1993年起,经济总量就长期居于成渝之后,科技创新能与与成渝并肩的绵阳,再次进入官方和经济界的视野。
于是,绵阳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有了特别突出的定位:
1、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2、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
这是在成渝双城之后,唯一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重要”地位的城市,成渝副中心,当之无愧!
绵阳的成渝副中心,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地位,是在这个城市群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科技、经济、还是消费、城市基础建设等各个维度,都在成渝二级城市阵营中处于领先地位,绵阳,就是要建成成渝副中心城市。
哎,你不能说把中国科技城变为成渝副中心,绵阳的地位降低了呀!
而且,不是“变为”,而是“兼任”,绵阳,既是中国科技城,又是成渝副中心!其城市地位,再次明确紧追成渝。
一流省份群星闪耀;二流省份双星闪烁;三流省份一市独大。
四川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必须克服一市独大的弊端,打造经济副中心。
2018年,四川提出由绵阳、德阳、宜宾、南充、泸州、达州等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经济副中心。
根据四川的省情,经济副中心可以是两个,三个,也可以是组团式的。绵阳,虽然经济总量长期居于四川第二,但与“老大”相距甚远,与追兵十分接近,因此不足以担当“副中心”的重任,还要拿一批追兵来与它竞争上岗。
在新一轮竞争中,绵阳第一个撞线3000亿级,领先宜宾一年。
2021年,绵阳的经济总量分别领先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等竞争对手694亿、749亿、944亿、999亿、1145亿。
普遍看好绵阳和宜宾可以担当起四川经济副中心的重任。四川将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绵阳为北翼,宜宾为南翼的经济格局。
从2021年起,有个悄然的变化让世界更加看好绵阳。绵阳的市委书记由省委常委兼任。
放眼全国,省委常委兼任地级市一把手,只有副中心,或者必须要建成的副中心城市才可以拥有这样的配置。这样的配置,将会带动有利于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各种资源。
按国家的战略地位、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顺应空间结构变化新趋势,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绵阳拥有这样的高配,也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
早在2018年,时任四川省主要领导表示,各地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综合实力,靠实实在在的业绩脱颖而出。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形成几个经济总量3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到时候我们会敲锣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给你戴上。
四川省没有食言,四川的第一个“桂冠”就戴在了绵阳头上。
这个桂冠就是领导的高配和省党代会上的一锤定音: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加快建成有两层意思——
一是还没有完全建成,这是参照其他省的副中心在全省经济大盘的比重而言的。
二是时不我待,绵阳必须建成!而且要加快!
虽然同时提出了“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着眼现实可以看出,宜宾—泸州组团还在建设中,南充—达州组团还在培育中。
所以说,三个副中心,层次不一样,成熟度也不一样。
就成熟度而言:建成、建设和培育,分别代表发展的高级、中间和萌芽阶段;这也是前一篇推文,虎眼对三个副中心分别定义为首副、次副、准次副的依据之一。
就层次而言,宜宾和泸州,南充和达州都不能独自担岗,要组团式的发展才行;
组团式副中心,放眼全国,四川算是首例,这也是一大创新,表明四川破解一市独大的决心!
相较绵阳,宜宾和泸州,差在创新能力;南充和南达,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产业基础都要差了一些。
为什么三大副中心的前面都要加上地理坐标?
这就是各自的分工不同。就像一个单位,除了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都不可能主持全面工作撒,都有各自的分工。
四川的经济副中心,亦是如此。
比如绵阳,川北省域副中心,就是位于川北的全省副中心;它的任务是带动四川的经济的发展。
依此类推,如果宜宾和泸州组团的副中心建成了,将带动川南;南充和达州组团的副中心成熟了,将带动川东北。
绵阳未来的任务,将举全市之力撬动四川经济的发展。
川北有多大?包括了川西北和川东北,即广元、甘孜、阿坝、遂宁、南充、达州、广安、巴中,还有未入成都都市圈的罗江、绵竹等。
如果南充和达州副中心组团成形了,将会分解绵阳的部分任务和压力。
所以,绵阳,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副中心!
到目前为止,绵阳的定位就是:中国科技城、成渝副中心、辐射带动四川经济发展的省域副中心!
于全国,绵阳是国字号的科技城,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绵阳是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突出;于全省,绵阳是带动四川经济的省域副中心,经济实力强劲。
绵阳优势,开始全面绽放!
今年以来,10亿人才新政推动绵阳强基固本;科技助理打破院企地壁垒,加强绵阳科技变现能力;几大省厅签约绵阳城市共建,提升绵阳城市能级;这对绵阳的招大引强、交通大建设,都将起到立竿见影,呼谷传响的作用。
假以时日,绵阳之于全国,它就是西部的深圳;绵阳之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就有若苏州之于长三角;绵阳之于四川,就有若佛山之于广东。
绵阳的发展路径忆经明了——
立足川北,带动全省(省域副中心),今后还要辐射成渝(成渝副中心),还要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